與淡水河谷、兩拓相比,我國鐵礦石生產成本較高。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統計,我國鐵礦石的生產成本約105美元/噸。而國際鐵礦石生產成本較低,力拓、必和必拓等大型礦山的生產成本在30~40美元/噸,新興礦山FMG公司的生產成本約在50美元/噸,因此,加上海運費用,澳大利亞鐵礦石到我國港口的成本在45~65美元/噸。
在鐵礦石消費對外依存度超過70%的情況下,對鐵礦石實行高稅負,將增加下游企業成本,導致國際礦石企業獲得額外收益。經簡單測算,我國鐵礦石價格每降1元,按照依存度70%的比例,國外鐵礦山就被迫少收入2.3元,我國鋼鐵產業鏈由此獲得3.3元的利益。
首先,建議實行增值稅的低稅率。在2009年我國增值稅改革過程中,將鐵礦石的增值稅稅率上調至17%,建議將國產礦的增值稅稅率恢復為13%,或者推出國內礦山稅收返還及優惠政策,匡算后每噸鐵礦石增值稅應繳稅額下降約30元。
其次,建議實行鐵礦石資源稅的從價稅率,我國已經將煤炭的資源稅改為從價計征,這樣實際稅負隨行情波動而調整,行情低迷時起到杠桿作用,實際稅負及時下浮,避免了政府再出臺政策的滯后性。
增強鐵礦石的有效供給,還要依靠海外礦。
我國鐵礦石資源貧瘠,同時受環保條件制約,保障我國鋼鐵原料供給不能依賴國內礦山,應該大力支持企業境外淘礦,逢低介入,開拓權益礦山。
我國已積累了一定的海外投資經驗,2010年前后的全球礦石投資高峰時期,我國企業投資境外礦產,目前進入達產高峰。有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企業境外固體礦產投資額為226億美元。其中,投資于塞拉利昂的鐵礦山向國內供應鐵礦,2014上半年我國進口塞拉利昂鐵礦石944.2萬噸,同比增加462.7萬噸。
但隨著全球鐵礦石進入低迷行情,我國境外礦石投資陷入低谷。2013年、2014年我國企業境外固體礦產投資額分別為49.11億美元和108.34億美元。目前,鐵礦石價格不及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收購成本及阻力大幅降低,是我國企業開拓境外礦業項目,獲得采礦權的良好時機。堅持礦產資源的“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把握低谷時機,建立穩定的鐵礦石海外供應基地。
隨著“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建設,我國已經具備了支持企業海外開拓的資金和涉外商務經驗。
首先,可以考慮成立境外礦山產業投資基金。通過產業投資基金,以市場化方式直接投資境外礦業項目和采礦權,發揮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鋼鐵企業、證券公司、民間資本等多方力量,組建產業投資基金,進軍境外礦山,并考慮成立境外礦業投資的“國家隊”,引導國家主權基金主導或參與相關投資項目。還要加快我國金融機構國際化步伐,掌握國際規則,強化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為企業在境外礦業勘探、收購、匯率風險控制等業務提供支持。
而且,由政府提供相應的財稅扶持。建立境外礦產資源權益投資專項資金和境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探專項資金,充分利用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等政策,落實支持企業“走出去”戰略,并推出在稅前扣除企業境外資源勘探的前期費用、進口增值稅的先征后返等稅收政策。
此外,還要實現國家外交,通過國家層面加強與資源國的合作。我國可以利用人民幣“走出去”的影響力,降低鐵礦石經貿投資匯率風險。目前,我國已經與澳大利亞、巴西分別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需要繼續擴大和深化礦石資源國貨幣與人民幣的互換業務,為我國企業采購鐵礦石提供穩定的金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