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媒體報道,近日,首鋼股份接連公布重大資產置換和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擬對公司資產結構進行優化整合。其中令人矚目的是首鋼股份此次重大資產置換置入的資產京唐鋼鐵。
京唐鋼鐵在2014年鋼鐵行業頹勢之下實現盈利,不僅源于其流程緊湊、設備大型、技術先進,其循環經濟優勢也不容小覷。
鋼鐵企業作為水資源消耗的大戶,全力推進能源綜合利用成為了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首鋼京唐公司海水淡化項目,作為低壓余熱利用和水資源開源增量的重要技術,實現了焦、燒、鐵、鋼、軋產線冗余煤氣、熱能的全額回收。自2008年投產以來,已生產除鹽水7800萬噸,相應節省地表水資源1.17億噸,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約2.34億元。
首鋼京唐公司臨海靠港,年設計產能千萬噸級,淡水資源匱乏,距離最近的水源地也有90公里,使得海水淡化成為解決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將海水淡化作為水資源開源增量的重要技術,進一步降低鋼鐵淡水資源使用量也成為必然之路。
海水淡化屬低溫多效蒸餾工藝,操作溫度低、動力消耗低、系統熱效率高,是一項設備在真空情況下,鹽水的最高蒸發溫度低于70℃的淡化技術。首鋼京唐公司海水淡化項目由4套主體蒸發器組成,日產水能力50000噸,分兩步建設。一期一步兩套裝置,全部引進法國技術。建設過程中,技術人員不斷總結經驗,并大量翻閱世界各地海水淡化項目的資料,學習借鑒先進技術經驗。經過一期一步項目建設的錘煉,在一期二步項目建設中,首鋼充分發揮集團優勢,使兩套海水淡化裝置實現了自主設計、自主集成、自主建設、自主運營的“四個自主”,并實現多項技術創新,為新型技術的國產化應用開辟了新的途徑。
為提高設備運行穩定性,首鋼京唐公司海水淡化系統設備在制造過程中分別采用雙相不銹鋼焊接、零件防變形、鋼酸洗鈍化、管板支撐板的高效鉆孔等6項國內先進技術,共加工孔位73.6萬個,焊接雙相不銹鋼焊縫43公里,27.47萬個管口脹接無泄漏,優質高效完成了制造、現場總成。
在工藝上,首鋼京唐公司不斷推行創新技術,研究推行了水電共生技術。將海水淡化蒸發器代替汽輪機凝汽器,利用發電后的低品質乏汽作為海水淡化動力蒸汽,形成了一種新的余熱余能梯級利用模式,節省了為發電機組凝汽器設置直流冷卻設施的投資及運行費用。在此基礎上,海水淡化項目可實現3種運行工況,即多效模式(E模式)、熱壓縮模式(T模式)、混合模式(T+E模式)。其中,乏汽模式目前在國內屬首次使用,海水淡化制水成本也因此大幅降低。
目前,京唐公司海水淡化工程及前置發電技術,獲得冶金科學技術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個獎項,獲得國家專利10項、制訂海水淡化行業規范1項,首創了“熱、電、水聯產”新模式,年可發電3.96億kWh,年節約標煤13.86萬噸,減少工業固體污染物排放3.5萬噸。為鋼鐵企業余能余熱的高效回收利用,開拓了一條循環經濟、生態環境與經濟成長和諧的“雙贏”之路。
首鋼3-5年超千億資產將證券化
首鋼股份董秘陳益表示,京唐鋼鐵與首鋼股份的融合是推進整體上市的第一步。
今年半年報顯示,首鋼股份實現營業收入99.22億元,凈利潤為-2.23億元,相比第一季度虧損額有所減少。
陳益表示,目前首鋼的情況是大集團小公司模式,上市公司的資產在集團內的資產占比很小。未來首鋼將加快資產證券化率,將資產注入首鋼股份。“本次資本動作是首鋼邁向整體上市的第一步,明年還會有后續動作。目前首鋼有數百億市值規模,未來將會有超過千億元的資產實現證券化。”陳益說,“具體時間大概3-5年。”
首鋼擬建國家工業遺存主題園
位于北京石景山的首鋼老廠區擬建設國家工業遺存主題園,劃定保護核心區,保護工業遺存。
首鋼搬遷調整,2010年底實現石景山廠區的全面停產。工業搬遷后老廠區如何開發建設成為首鋼發展的一大課題。2014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張錦秋、何鏡堂等專家聯合組成了首鋼園區風貌建設課題組,深入開展“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城市風貌研究”。課題組明確,首鋼園區將建設以國家工業遺存地保護、先進制造業研發及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國家創新基地,塑造擁有工業遺存和城市生態公園雙特色的北京先進制造業研發中心的城市風貌。